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contributio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China's Economic Reform

吴敬琏

    Research output: Book/ReportMonograph

    Abstract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的一个重要增补,是加强了对“双轨制”及其经济和社会-政治影响的分析,并据此对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措施和可能前景作出了估量。中国经济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叙事。如何向《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论线索和分析框架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情。这是因为,经济转型虽然是通过若干这样或那样的政策措施来实现的,但它有一根主线,这就是从计划制度到市场制度的变革。既然是制度变革,所有的改革势必是经历了不同利益取向的人群之间反复博弈之后的产物。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contribution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ing China's Economic Reform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implified)
    Publisher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 (Print)9787547601273;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1 Jan 2010

    Author information

    吴敬琏,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得主。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导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际经济学会(IEA)执行委员会顾问,国际管理学会(IAM)会员。 他在中国最早提出并倡导市场化改革,是“市场取向改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之一,引介传播了众多对中国经济理论和改革实践有益的现代经济理论和国际经验。他在不同时期的理论主张和政策建议(如建设法治的市场经济、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反对权贵资本主义、推动增长模式转型等),推动了中国改革事业的前进。 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和政策。

    Table of contents

    序言 第一篇 总论 第1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与改革问题的提出 1.1 社会主义者的经济体制构想 1.1.1 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理想社会 1.1.2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大工厂模式” 1.1.3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和“福利国家模式” 1.2 苏联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2.1 列宁的“国家辛迪加”模式 1.2.2 斯大林体制 1.3 对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学分析 1.3.1 新古典经济学家对计划经济体制可行性的论证 1.3.2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的社会主义论战 1.3.3 20世纪后期对计划经济的再认识 1.4 苏联、东欧的经济改革 1.4.1 苏联改善经济的努力及其失败 1.4.2 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改革 1.4.3 匈牙利的“新经济机制” 1.4.4 波兰走走停停的改革 1.4.5 捷克斯洛伐克半途夭折的“布拉格之春” 1.4.6 小结 1.5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问题的提出 1.5.1 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形成 1.5.2 中国改革问题的提出阅读Reference/ mostly case studies思考题 第2章 中国改革战略的演变 2.1 行政性分权(1958~1978) 2.1.1 “体制下放”方针的确定 2.1.2 “体制下放”的实施 2.1.3 “体制下放”造成的经济混乱及其救治 2.1.4 对行政性分权的经济学分析 2.2 增量改革(1979~1993) 2.2.1 对于改革目标的初步讨论 2.2.2 “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体制内改革”未能取得成功 2.2.3 改革重点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 2.2.4 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2.2.5 “双轨制”的形成和由此导致的社会经济问题 2.3 “整体推进”(1994年至今) 2.3.1 1984-1986年:进行全面改革的初次尝试 2.3.2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2.3.3 世纪之交经济改革的进展和问题阅读Reference/ mostly case studies思考题 第二篇 部门专论 第3章 农村改革 3.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经营制度的特殊要求 3.1.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1.2 农业是一个适合于家庭经营的生产部门 3.2 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3.2.1 从“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 3.2.2 “人民公社”制度下中国农村的基本状况 3.3 农业承包经营(“包产到户”)的推行和效果 3.3.1 1976年以前“包产到户”的三起三落 3.3.2 1980年以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迅速普及 3.3.3 “包产到户”促使农业产出迅速增长 3.3.4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财产的增加 3.3.5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3.4 后家庭承包制的农村改革前景 3.4.1 统筹城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3.4.2 完善土地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权益 3.4.3 保证微观活力,巩固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成果 3.4.4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阅读Reference/ mostly case studies思考题 第4章 企业改革 4.1 企业制度和现代公司 4.1.1 企业及其所有权 4.1.2 企业的三种基本法律形式 4.1.3 现代公司制的产生 4.1.4 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 4.2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和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 4.2.1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主要特点 4.2.2 “放权让利”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及其原因 4.2.3 放权让利改革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4.3 国有企业的公司化 4.3.1 大型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制工作的推进 4.3.2 改制公司在治理上存在的问题 4.3.3 国资委成立后的国有企业改革 4.4 改善大型企业的公司治理 4.4.1 公司治理改革的国际趋势 4.4.2 保护股东权益,强化信息披露 4.4.3 健全董事会的治理机制 4.4.4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公司外部治理阅读Reference/ mostly case studies思考题 第5章 民营经济的发展 5.1 国有制崇拜及其突破 5.1.1 国有制“一统天下”的建立 5.1.2 民营经济破茧而出和逐步壮大 5.1.3 所有制问题论战和“基本经济制度”的确 5.2 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和私有部门的成长 5.2.1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方针的制定 5.2.2 “放开搞活中小型国有企业 5.2.3 1998年:大力扶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 5.2.4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 5.3 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及其克服 5.3.1 改善民营经济的经营环境 5.3.2 民营企业需要加强自身的努力 5.3.3 中小企业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阅读Reference/ mostly case studies思考题 第6章 金融改革 6.1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的货币与金融 6.1.1 市场经济中的货币和金融 6.1.2 计划经济下的“货币”和“金融” 6.2 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6.2.1 20世纪80年代金融体系的轮廓初现 6.2.2 货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6.2.3 外汇市场 6.2.4 信贷市场 6.2.5 债券市场 6.2.6 股票市场 6.2.7 保险市场 6.2.8 期货及衍生产品市场 6.3 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 6.3.1 20世纪90年代金融机构的改革发展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初步建立 …… 第三篇 宏观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 第四篇 简短的结论 索引 后记

    Call number

    338.951/W803Z/2010

    Cit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