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的互联网思维

顾贝妮 (First Author), Yan Gong (Participant Author), Gu Beini (Participant Author), Gong Yan (Participant Author)

Research output: Contribution to journalJournal

Abstract

美好的夜晚,在餐厅享用一杯珍品咖啡多么惬意!”罗伯特·斯蒂勒(Robert Stiller),绿山咖啡(Green Mountain Coffee Roasters )的创始人无疑是个咖啡发烧友。他自己烘焙咖啡豆,烹煮调制满意的口感,并邀请朋友们一同分享。于是1981年有了绿山咖啡馆——美国佛蒙特州韦茨菲尔德的一家小咖啡厅,得名于当地名山绿山。绿山咖啡馆供应自己烘焙烹煮的咖啡,口味绝佳,当地许多餐厅和旅社纷纷来到这里订购咖啡。绿山咖啡因此从小咖啡馆转而成为了咖啡供应商,初具规模后于199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在上市后的最初几年里,绿山咖啡虽说发展平稳,但也意味着未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多年来始终在小企业的队伍里徘徊。加上同类竞争者日益增多,在既有市场的利润也日趋摊薄,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绿山咖啡开始试图寻求一条更具增长潜力的新路。 正在这时,由两个不知名的企业家彼特·卓根(Peter Dragone)和约翰·斯里文(John Sylvan)经营的克里格(Keurig)公司引起了斯蒂勒的关注。这两人拥有当时看来十分独特的过滤包专利技术,正琢磨着向市场兜售一种单杯咖啡机,但却尚未开发出成型的产品。“为什么一次非得冲一壶咖啡呢?我每次只是想喝一杯而已。”就为了能简简单单地喝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彼特·卓根和约翰·斯里文发明了一次只冲一杯咖啡的克里格K杯(Keurig® Single Cup)包装,同时开发出了与K杯配套的专用单杯咖啡机。这个想法立刻深深触动了作为咖啡发烧友的斯蒂勒:可不是吗?以往想喝杯好咖啡真是太麻烦了!在这一刻,斯蒂勒或许已隐约感觉到人们既往享用咖啡过程将因此迎来巨大的改变。他当即决定投资15万美元换取克里格公司1%的股份,并商定在K杯咖啡机面市时由绿山咖啡来提供K杯里的咖啡。但更重要的是,斯蒂勒投入了极大的耐心和精力与克里格公司一起打磨完善这款新型的咖啡机产品。这便是日后在北美人尽皆知的K杯咖啡。绿山咖啡也因全面转型K杯模式而大获成功,从此跻身北美咖啡巨头之列。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implified)
Pages (from-to)1
Journal中欧商业评论
Issue number6
Publication statusPublished - 2014

Cite this